家训:静以修身
出处:出于诸葛亮《诫子书》
译文:“静以修身”,是一种精神境界,“静"是一种修养,静不仅可以思考,也可以养性、养心。
品读:
“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"来自于《礼记·大学》,是许多有知者,有志者的人生理想,和思想信条。原文是“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;先治其国;欲治其国者,先齐其家;欲齐其家者,先修其身;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;……心正而后身修,身修而后家齐,家齐而后国治,国治而后天下平。”大意是说: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,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;要治理好国家的人,要先整顿好自己的家;要整顿好家的人,要先进行自我修养;要进行自我修养的人,要先端正他的思想……思想端正了,然后自我修养完善;自我修养完善了,然后家庭整顿有序;家庭整顿好了,然后国家安定繁荣;国家安定繁荣了,然后天下平定。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是有逻辑性的,后者都是要以修身做前提的。
修身就好似一棵大树的根,根深才能“枝粗叶茂”;所以说,个人修身,关系着一个家庭,关系着一个国家,关系着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。也许有人会说“治国,平天下”离我太远,我只想“独善其身”。而实际上,大部分人可能也达不到理想中的治国平天下这个阶段,但是修身齐家这样的阶段是每个人都没法避免的。因此,不管是“独善其身”者还是“兼济天下”者都必须做好第一步-----修身。
何以修身?以何修身?
诸葛亮《诫子书》中有“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”之说。意思是“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,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"。仔细想想“静”大概就是孟子的“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”;“静”就是陶渊明的“不戚戚于贫贱,不汲汲于富贵”;“结庐在人境,而无车马喧”;“静”就是范仲淹的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;“静”就是刘禹锡的“无丝竹之乱耳,无案牍之劳形”。古人靠静来修养身心。现代社会,更是尘世喧嚣,人之熙熙,人之攘攘。到处充满了诱惑,竞争。一个人要“修身”更需要多些“静力”来培养自身的道德。一个人的自身修养,对以后的人生道路起着重要的根蒂作用。自懂事起,父母就会教我们怎样去做人,怎样以德服人。虽然不太懂,但也明白所谓的以德服人,就是以自身的品德去服众人,而不是以暴力去屈服天下人。要想做到以德服人,首先就得以德服己。只有使自己服从自己的时候,才有可能令人信服与你。自身修养,不但关系于自己的安身立命,而且关系着国家和家庭。家庭跟一个人的修身有着很重要的关系。试想,如果每个家庭的每个成员都很注重自身修养,这个家庭的每个成员是不是都可以以君子相称?这个家庭是不是就很和睦呢?“家和万事兴”这才是温暖的幸福的家庭,而不是像冰窖一样冷冰冰。
喧嚣尘世,唯有静心修养,潜心修行,方可有自我,也才有谈“治国、平天下”的可能。